瑶池金母-《金玉仙缘》
第(3/3)页
玉皇大帝与西王母的夫妻关系。多见于中国民间的传说、故事和小说等等。在这些民间的传说故事,西王母不仅和玉皇大帝有夫妻关系,而且还生育有子女。
在《封神演义》中,瑶池金母(王母)不仅和昊天上帝(玉帝)是夫妻,而且还生育有一个女儿“龙吉公主”。不过流传较为广泛的当属“七仙女”的故事。
“七仙女”的故事说的是玉皇大帝与王母的第七个女儿思凡下界,嫁给了穷汉牛郎董永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汉代刘向的《孝子传》;三国曹植的《灵芝篇》;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明代传奇《织锦记》等书中都有说法不尽相同的记载。而传统戏剧的各个剧种里均有与此相关,并且故事编排得极为完善的剧目《天仙配》(又名《槐荫树》),尤以安徽的黄梅戏《天仙配》流行最广。不过在这个《天仙配》的故事里,王母则是以一种破坏自由恋爱的**家长,不被人待见的形象出现的。
六、神仙的“party”—蟠桃盛会
近年来受泊来文化的影响,很多人过生日都要叫上亲朋好友聚会一番,并美其洋名曰:“party”。事实上在西方人还是茹毛饮血的野蛮人时,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就已经发挥了充分的想像力,让心目中的神明举办这种生日聚会了。这就是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件事情—“蟠桃会”,也称“蟠桃盛会”。
这个蟠桃盛会,就是王母娘娘为自己举办的生日“party”。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民族的、宗教的神明多得不可胜数。但是开生日“party”,搞生日宴会的神明则是廖然可数。而开生日宴会规格之高,捧场的神明之多,在人间捧场的善男信女之多,王母娘娘当属中国神仙界的第一人。至于天界的盛况请参看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有关章节,其作者吴承恩已经用其出神入化的想像力进行了相关描写。这里就不在赘述。
王母做为民间、宗教兼而有之的神明,旧时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大。而“蟠桃盛会”这一天(即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传说中西王母的生日)正是王母崇拜对民俗文化影响力在一年当中的集中释放。天上的“蟠桃盛会”若说是人们的想象,那么中华大地的很多地方举行的多种多样的庆贺、祈福求寿等活动依然可以用“盛会”来形容,确切地说,在这一天,中华大地的很多地方有多起这样的盛会。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京的蟠桃宫盛会。
北京的蟠桃宫规模很小,但令其名噪天下的,使其成为京城中最知名的庙宇之一的因由,就是在这里延续了几百年的“蟠桃盛会”。
自明、清至民国年间,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宫都要开庙三天,名之为“蟠桃盛会”,每逢庙会之际,从崇文门至蟠桃宫前沿护城河南岸茶棚、货摊林立;打把式、唱戏卖艺、变戏法等喜庆活动精彩纷呈;日用杂货、风味小吃应有尽有。人头攒动、车马喧嚣,十分热闹。善男信女囊括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清代的竹枝词《都门杂咏》里有一首诗《蟠桃宫》,就这样记述当年庙会的盛况:“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民间还有许多传统剧目,如:《宴瑶池王母蟠桃会》、《群仙庆寿蟠桃会》、《瑶池会八仙庆寿》等等。在三月初三的蟠桃盛会期间演唱,以渲染喜庆气氛。
做为一个添福赐寿的女性神明,有关西王母的崇拜也对中华民众的生活习俗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传说在三月初三这一天,王母在自己生日这一天,还要大规模地往人间进行“降福赐寿”、“添喜添丁”等活动。所以人们也要有所表示,反映在民俗上,就有很多表现方式。如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的前几天,要贴上与“蟠桃盛会”有关的带吉祥内容的对联、年画等等;家中有老人的,一定得做上几枚甚至几十枚面制的寿桃,里面要用枣或桂圆等果品做桃核。考究的做法还要在寿桃上用可食用的植物色素写上“王母赐寿”、“王母降福”等字样,以示吉祥。不会生孩子的女人,也要在这一天祈拜王母,以祈求添喜添丁等等。另外家中老人过生日庆寿时,也得做上一些面制的寿桃,以示祝福。
现代社会,有关王母的崇拜已日渐衰微。农历三月初三前几乎没有人贴对联了,为家中老人庆寿也大多改为生日蛋糕插几根蜡了。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下,由于生活压力增大和精神方面的空虚,紊乱和缺失的信仰使人们需要在心目中树立一些神明来寻找精神的寄托,有关王母以及其他神明的崇拜也渐有复苏之势。因与本文的主题相关度有限,这里就不再赘述。
由于拙作《金玉仙缘》人物大多由《封神演义》延续而来,故《金玉仙缘》书中就直接使用了《封神演义》中的“瑶池金母”称谓,没有使用民间常用的“王母娘娘”称谓。并且同时延续了《封神演义》中瑶池金母和昊天上帝为夫妻关系的故事构架。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