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戈文的另一面-《大时代之1983》
第(2/3)页
尤其是年轻的一代。看到这样的文章真的让他们对戈文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叛逆早已让他们对于那些顽固的、保守的、装模作样的、大义凌然的一些前辈一些制度感到厌烦,而戈文的这篇文章无疑让他们产生了一种非常爽快的感觉,大快淋漓。
偶像果真是偶像啊!
很多年轻人都在心底里这样嘶声力竭的呐喊。
那究竟戈文的这篇评论文章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细细看来——
《评论算个屁,这年头装逼小心被雷劈》
前天看了文学评论家陈观鱼同志的大文(此人行文还严重不简洁。看得我头晕,看了一大段观点重复的文字后,发现那还是下篇,太牛了,最牛的还在后面,一看标题,这还是篇简要分析),摘抄一些:
科幻作家如果向现在这样以孤儿的姿态一直恳求文坛收留,那它成为主流文学的后备是完全可能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科幻小说并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中的儿童读物写作,究其根本科幻小说其实应归属于科普界而不是文学界,基于此,这些写科幻的实际上不能看作是真正的作家,充其量一个文学创作爱好者……
我在前几篇评论中曾说过,科幻小说的作者们和他们的作品,虽然进入了市场,可是依然尚未进入文坛;这是有感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科普读物上刊登发表的,很少在文学杂志亮相,文坛对他们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与其文;而他们也似乎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并未有走出市场、走向文坛的意向。
……
作为我本人,非常讨厌给文学划分圈子。非要强分什么诗坛、散文圈、小说界是一件非常古怪的事情,每一个优秀的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每一个优秀的作者其文学才华也都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文学体裁,哪能分类。
写诗歌的就是一类,写散文的就是一类,写纯文学的又是一类,这是在卖猪崽吗?
那些写知青文学、写伤痕文学的的作者们大多写的就是文革时期的事情,难道他们就应该叫做“文革类”?文革失败了。难道那批人就叫“文革败类”?以文学形式来划分人,明显不科学。
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李观鱼同志坚持认为,他认识的那批人(也就是照过面的吃过饭的那些码字的),写的东西才算文学。并假装以引导教育的口吻,指引科幻写作的作者们。
文学这种东西,从来都是谁都能做的,没有任何门槛。某些的所谓文学评论家就非常愚蠢,他们对科幻作品从来都置之不理,他们觉得受到读者热捧的科幻小说根本不是文学,觉得似乎读者全是傻逼,就丫一人清醒,在那看着行文罗嗦晦涩表达的中心就围绕着“装丫挺”三个字的所谓文学。
科幻小说能否得到读者的喜爱,和文学不文学没多大关系。
一部作品是否成功,只和作者写的好不好有关系,只和作品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有关系。
比如这位陈观鱼同志,行文罗嗦,观点重复,很没有灵气和文采,我要不是憋着要说两句,真是没耐心看完这样水平的文字。所以,可以想象,他要写一篇小说,势必要花去一万字描写一棵树。若是他的小说反响不好,肯定又要觉得这年代阅读风气出了问题,绝对是拉不出屎怪茅坑臭。
第(2/3)页